【簡介:】高原筑路兵:陳俊貴的故事
陳俊貴是我們數(shù)萬筑路官兵中的一員。和陳俊貴一樣,在修建天山公路的過程中,我們數(shù)萬筑路官兵都遇到過“險情”,我所在的連隊就曾經(jīng)歷過“彈盡糧絕
高原筑路兵:陳俊貴的故事
陳俊貴是我們數(shù)萬筑路官兵中的一員。和陳俊貴一樣,在修建天山公路的過程中,我們數(shù)萬筑路官兵都遇到過“險情”,我所在的連隊就曾經(jīng)歷過“彈盡糧絕”的困境。1977年三四月間,我們連隊在修建冰達坂哈希勒根隧道北口時,漫天大雪連續(xù)下了5天5夜,平地積雪兩米多厚,給養(yǎng)車根本無法上來,聯(lián)系中斷,連隊面臨斷炊。我們把僅能維持幾天的糧食按1個月安排,把一天三餐改為兩餐,干飯改為稀飯,后來連稀飯也不夠吃了,每頓只能喝些鹽面糊糊充饑。團里得知我們的困境后,讓我們安營扎寨等待救援,可戰(zhàn)士們說:我們上山就是為了施工的,守在帳篷里算什么?大家堅決要求上工地。連里除安排一部分人從山上往山下挖雪通路外,其他戰(zhàn)士在忍饑挨餓的狀態(tài)下沖上了工地。機械上不來,就用鐵鍬鋼釬手工干;汽車開不動,就用人拉肩扛,硬是把290噸炸藥、1500噸水泥從溝底扛到山腰施工點。
10多天過去了,我們又面臨新的考驗:連隊的煤燒完了!在冰天雪地的帳篷里戰(zhàn)士們不僅不能生火取暖,連做飯也成了大問題。連部決定停工3天,發(fā)動大家到雪峰下刨雪撿柴。但在這幾乎終年積雪的山腰哪里有柴???費九牛二虎之力,我們扒開幾米深的積雪后,得到的只是幾把駱駝刺之類的干草,還不夠化半鍋雪用。實在沒有辦法,連里下了狠心,把帶來的桌椅板凳、木箱集中起來劈開燒飯,最后把睡的床板也抽出一半燒掉了,我們兩三個人擠到一個鋪上睡。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下,帳篷里無柴生火,干部們怕戰(zhàn)士睡的時間長了凍傷,就輪流值班,分幾次把戰(zhàn)士們叫起來,活動活動身體增加一點熱量再睡。當?shù)?4天道路修通后,副團長帶領警通連送糧送柴到達工地時,我們連已修建導洞3200多米,疏通施工便道10多公里,超額完成了團里下達的任務。副團長看到我們一個個因高山紫外線照射和雪光反射,眼睛紅腫得像個桃,臉上黑一塊紫一塊,銅錢大的皮一塊塊脫落,嘴唇都裂了幾道血口子,人人眼窩深陷。當時,他就抱著我們哭了。
修建天山公路的10年,我們先后有183名情同手足的戰(zhàn)友長眠天山,數(shù)千名官兵受傷致殘,他們把火一樣的青春年華和年輕的生命融進了長長的天山公路,凝聚成了“天山精神”。
35年來,我們總隊的官兵默默奮戰(zhàn)在祖國大江南北,在經(jīng)濟建設的主戰(zhàn)場上拓路不止,那分布在祖國版圖上的座座大橋、通衢大道,是筑路官兵用忠誠、青春、智慧和汗水鑄就的無字豐碑。去年6月,我們總隊千名官兵再赴天山,沿著當年陳俊貴的足跡,擔負天山公路改建工程中最艱苦、最艱險的施工任務。官兵們鉚足了勁:發(fā)揚陳俊貴身上體現(xiàn)的筑路兵的精神,續(xù)寫天山精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