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因為隆美爾參與政變。
隆美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德國曾發(fā)生一起秘密謀殺案。這起秘密謀殺案,是由德國抵抗組織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后續(xù)政變行動。目的
因為隆美爾參與政變。
隆美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德國曾發(fā)生一起秘密謀殺案。這起秘密謀殺案,是由德國抵抗組織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后續(xù)政變行動。目的是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xié)議。
在抵抗組織成員進行秘密謀殺案的準備工作中,他們成功的說服了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隆美爾在當時的德國具有很高的聲望)加入行動的行列。隆美尓的加入,使他成為第一位支持抵抗組織行動的現(xiàn)役元帥。但是隆美爾本身并不支持對希特勒展開暗殺行動,認為這樣做將造成因希特勒身亡,德國而戰(zhàn)敗的情勢,并且反而會讓他人趁機將希特勒塑造成一名烈士。隆美爾的意見是,策畫將希特勒逮捕并且送至軍事法庭公開審理。這一想法與絕大多數(shù)支持反抗行動的軍官一樣。
被炸毀的戰(zhàn)地指揮部(狼穴)
1944年7月20日,抵抗組織成員在位于德國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zhàn)地指揮部(狼穴)引爆一個公事包炸彈,企圖借此炸死希特勒,但爆炸后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秘密謀殺案失敗。
秘密謀殺案失敗后,納粹黨政府下令逮捕所有反抗份子。沒多久,隆美爾參與陰謀的事情逐漸明朗化。隆美爾的名字第一次被提到是在巴黎的史圖爾普納格在政變失敗后自殺未成、在被抓獲期間因為酷刑過于痛苦而胡言亂語地多次大喊隆美爾的名字。同時,他的副官凱薩·馮·霍法克爾也在蓋世太??嵝讨绿岬铰∶罓柗e極參與政變。此外,市民反抗領導卡爾·格瑞里爾曾寫的幾封信與文件中提到隆美爾是潛在的政變支持者,并在政變成功后可作為新政府的軍事領導人。納粹官員也報告,隆美爾人在巴黎時曾多次批評納粹的罪行與不是。這時希特勒已決定將隆美爾除掉。
北非戰(zhàn)場上的隆美爾
不久,德國召開了軍事榮譽法庭來決定軍方政變者的命運,法院決定將隆美爾視為軍方的恥辱踢出軍隊,并送交羅蘭德·弗萊斯勒的人民法院,然而希特勒深知,若將戰(zhàn)功卓著的隆美爾貶為叛徒,將大大損傷德軍的士氣。因此,他決定給隆美爾一個選擇自殺的機會。
后來,希特勒派遣兩位使者(威廉·柏根多夫和恩斯特·麥塞爾將軍)前往隆美爾家,柏根多夫告訴隆美爾法院的判決,并表示元首一直很重視隆美爾,他的背叛令他非常痛心,但還是決定給他選擇,是要被逮捕至人民法院,還是私下安靜地自殺?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隆美爾的幕僚人員將會被逮捕,家人甚至將被牽連,之后隆美爾確定有罪時將會被處死。如果是后者,隆美爾的家人將會得到政府保障的一筆養(yǎng)老金,隆美爾還會享有戰(zhàn)爭英雄逝世的國葬榮譽,柏根多夫因此帶來了一個服用三秒后即會死亡的氰化物膠囊。經(jīng)過幾分鐘的考慮后,隆美爾選擇自殺。
隆美爾的葬禮
接著,隆美爾帶著他的元帥杖,坐上了柏根多夫的歐寶車,并由黨衛(wèi)隊軍士長海因里?!ざ潘柜{駛離開村子,杜斯和麥塞爾下車離開隆美爾乘坐的車子。五分鐘后,柏根多夫叫兩人回到車上,這時杜斯發(fā)現(xiàn)隆美爾服下氰化物膠囊已死亡。
隆美爾外號“帝國之鷹”、“沙漠之狐”,與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稱之為二戰(zhàn)德國三大名將,曾經(jīng)是希特勒麾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他后來被迫服毒自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希特勒的猜忌。
希特勒作為一名獨裁者,有著極強的權力欲。自從德軍進攻蘇聯(lián)失敗后,希特勒從骨子里不信任德國國防軍。而德國國防軍一直掌握在容克貴族手中,他們對于希特勒只是表現(xiàn)得服從,但談不上忠誠。二戰(zhàn)后期,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出現(xiàn)了多次針對希特勒的暗殺事件,其背后指使者都跟德國國防軍脫不了干系。
在戰(zhàn)爭中,尤其到了后期,國防軍的作戰(zhàn)意志相比黨衛(wèi)軍差了不是一點。特別是在西線戰(zhàn)場,國防軍的抵抗意志很弱。隆美爾在1943年就負責大西洋壁壘的防務工作,1944年6月,盟軍攻入法國之后,隆美爾決定“放開西線”,盡早結束戰(zhàn)爭。以隆美爾當時的威望,他是有可能做到的。不幸的是,他在視察前線時被盟軍飛機炸成了重傷。放開西線,勸說希特勒下臺的計劃沒有得到實施。但是他這個做法威脅到了獨裁者的權力地位,很顯然是不能被希特勒所容忍的。
隨著德國在東線戰(zhàn)爭一敗再敗,躲在狼穴的希特勒已經(jīng)變得專橫而神經(jīng)質,他對任何企圖挑釁他的權力地位的人都不會輕易放過。
二、隆美爾的矛盾性格
隆美爾是個非常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對希特勒的命令堅決服從,另一方面又在內心質疑希特勒。北非戰(zhàn)役期間,隆美爾就已經(jīng)意識到這場戰(zhàn)爭德國是不可能勝利的。在阿拉曼戰(zhàn)役中,隆美爾公然違抗希特勒的命令,將德軍撤離,并且一退就是上千公里。
1943年,隆美爾出任西線陸軍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大西洋壁壘防務。他明知德國根本守不住,但依然以極大的熱情去執(zhí)行任務。
他一面反抗希特勒,一面又非常享受希特勒給他的榮譽和聲望。當試圖刺殺希特勒的軍官們找到他時,盡管他認為“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更加危險”,但是他并沒有反對刺殺計劃。他明確表示不參與刺殺,但是卻又讓刺殺者在名單上加上他一個。
很多資料表明,隆美爾忠誠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因此當希特勒有利于第三帝國時,隆美爾就會服從,而希特勒一旦危害到第三帝國,隆美爾就會明確抗拒。
(隆美爾的國葬)
不管怎么說,這種矛盾的性格導致隆美爾跟希特勒的矛盾,希特勒是絕不會放過他的。另外隆美爾雖然聲望極高,但是對于希特勒來說,談不上自斷臂膀。畢竟德國將星云集,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