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fā)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御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
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fā)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御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fā)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guī)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于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fā)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于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fā)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于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御網絡。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zhàn)爭中,由于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zhàn)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zhàn)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zhàn)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zhàn)。
由于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qū),這也就有了在戰(zhàn)爭中利用雷達盲區(qū)偷襲成功的戰(zhàn)例。現代戰(zhàn)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jiān)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于常規(guī)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于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制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于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jiān)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jiān)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jié)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fā)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制的,它可適用于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于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制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并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jiān)測,獲取了受災地區(qū)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準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fā)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制雷達,開始讓發(fā)射機發(fā)射連續(xù)波,三年后改用脈沖波。
1935年法國古頓研制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鲾,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fā)現其他船只。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
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制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fā)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制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制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制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fā)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鐘。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jiān)視雷達,用于監(jiān)視人造地球衛(wèi)星或空間飛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fā)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