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前蘇聯著名航空發(fā)動機設計與制造商主要有以下:
前蘇聯航空發(fā)動機設計局:克里莫夫設計局(RD-33渦扇發(fā)動機)、伊索托夫設計局(TV3-117渦軸發(fā)動機)、索洛維也夫設計局(D-30
前蘇聯著名航空發(fā)動機設計與制造商主要有以下:
前蘇聯航空發(fā)動機設計局:克里莫夫設計局(RD-33渦扇發(fā)動機)、伊索托夫設計局(TV3-117渦軸發(fā)動機)、索洛維也夫設計局(D-30渦扇發(fā)動機)、科列索夫設計局(RD-36渦噴發(fā)動機)、庫茲涅佐夫設計局(NK-321渦扇發(fā)動機)、留里卡設計局(AL-31F渦扇發(fā)動機)、圖曼斯基設計局(P-29渦噴發(fā)動機)、伊夫琴科設計局(AL-25渦扇發(fā)動機)。
由于核心機技術的通用性特點,很多設計局都設計過直升機用渦軸發(fā)動機,比如米-17和米-24所采用的TB3-117MT發(fā)動機為伊索托夫設計局設計(后與克里莫夫設計局合并)、米-6所采用的Д-25B發(fā)動機為索洛維也夫設計局設計。
茹科夫斯基最主要的成就及發(fā)現過程?
創(chuàng)建了實驗與理論統(tǒng)一的空氣動力學,發(fā)展了飛行動力學,為航空技術的發(fā)展和飛機氣動力計算奠定了基礎。十月革命后,積極開創(chuàng)蘇聯航空事業(yè)。1918年創(chuàng)辦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并任院長,后來又創(chuàng)辦多所航空技術院校。列寧稱茹柯夫斯基為“俄羅斯航空之父”。著作有《茹科夫斯基全集》,共9卷。
茹科夫斯基的主要成就在于其思想奠定了航空科學未來發(fā)展的基礎。他特別研究了鳥類飛行的動力,并在1891年11月發(fā)表了相關論文《鳥之飛翔》。次年,又發(fā)表了關于切爾努申科飛行炮彈的報告。此外,茹科夫斯基編寫了在攻角不變時確定滑翔物體重心的關鍵公式,他描述了不同氣流條件下的運動軌跡,包括詳細地預言了倒飛筋斗的可能性。
1895年,茹科夫斯基訪問德國,與德國航空先驅,以“德國滑翔機之王”聞名于世的奧托·李林塔爾進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會面。茹科夫斯基從其處購買了一架滑翔機用于進一步開展研究。
空氣動力研究
1902年,茹科夫斯基開始深入研究空氣動力學。他致力于建造一個以吸力運作的風洞。這項研究是在莫斯科大學力學辦公室的基礎上進行的。
1910年平式風洞試驗
1904年,茹科夫斯基發(fā)現了機翼的升力定律,發(fā)展了機翼剖面理論。同年,成為歐洲第一個空氣動力學研究所的負責人。該研究所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庫奇諾,由科學家德米特里·帕夫洛維奇·里亞布欽斯基資助建成。
1905年,茹科夫斯基當選莫斯科數學學會主席。
1908年,在高等技術學校成立“氣球俱樂部”,由此誕生了許多著名的航空和技術人才。1909年,主管該學校的空氣動力實驗室。
1916年,茹科夫斯基開始管理空氣動力實驗室下的計算測試局,在此基礎上,研制出飛行器強度的計算方法。其所得結論詳細記錄在作品《淺談飛機動力學》、 《計算測試局之成果》、 《飛機構造穩(wěn)定性研究》中。
1918年12月,蘇聯政府根據茹科夫斯基的建議成立了由其領導的中央航空動力研究院。茹科夫斯基創(chuàng)立的理論飛行課程進入莫斯科航空技術學院,1920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紅色空軍工程師研究院。茹科夫斯基奠定了實驗和理論空氣動力學的基礎,對航空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前蘇聯的航天之父是誰?
在航天事業(yè)中,科羅廖夫可與美國的布勞恩相提并論,前蘇聯早期的航天成就幾乎
都有科羅廖夫的功勞。這些成就比如:第一枚彈道導彈;將小狗送入太空的地球物理火箭;飛毛腿導彈;第一枚洲際導彈;世界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加加林上天的“東方1”號火箭;“聯盟”號飛船和“禮炮”號飛船。
謝爾蓋?科羅廖夫(1906―1966),生于烏克蘭的一個教師家庭,早年從事飛機設計工作,20年代結識了齊奧爾科夫斯基,立志于火箭研究。1933年他擔任了世界第一個國家火箭技術研究所――前蘇聯國立噴氣推進研究所副所長,他的學術造詣和組織天才對前蘇聯火箭研制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科羅廖夫傳奇的一生,是在坎坷和辛勞中度過的。他以半工半讀形式完成中學和高等??茖W校的課程。他的聰明能干贏得了著名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的幫助。他發(fā)憤工作,不斷深造,很快成為圖波列夫的得意助手。
1929年,他拜齊奧爾科夫斯基為師,參與組建火箭噴氣推進小組。
1932年成為這個小組的負責人。
1933年這個小組與另一個實驗室合并,成立噴氣科學研究所,科羅廖夫為負責科研的副所長。他的出色工作贏得軍隊首腦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支持,很快取得了火箭研究和試驗的許多成果,他還出版了《火箭發(fā)動機》和《火箭飛行》等著作。
1937年,圖哈切夫斯基在肅反運動中以間諜罪被處決,這牽連到科羅廖夫,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后經圖波列夫的極力申請,被調到一家監(jiān)獄工廠從事飛機設計工作。
當前蘇聯獲知希特勒在德國搞導彈的情報后,科羅廖夫被調到另一家監(jiān)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他樂觀和忘我地從事前線所需要的火箭研究工作,常常親自參加火箭飛機的飛行試驗。一次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爆炸,他被炸得頭破血流,而他卻慶幸這能使他找到爆炸的真正原因。 “二戰(zhàn)”后,科羅廖夫在原有的基礎上,并利用V―2的資料,開展火箭研究。1946年8月,他被任命為彈道式導彈總設計師。他不辭勞苦,深入一線協(xié)調指揮工作,1947~1953年取得了一連串成果,包括仿制和自行設計的近程、中程、遠程和戰(zhàn)術導彈的發(fā)射成功,地球物理火箭將小狗“萊伊卡”送入高空等等。
1957年8月3日洲際導彈試飛成功,接著于10月4日發(fā)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為航天時代的重要標志。
1959年9月和10月,“月球2”、“月球3”號分別接觸月球和拍攝了月背照片。這年年底他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執(zhí)行金星和火星探測計劃。這時科羅廖夫已疾病纏身,醫(yī)生要他長期休養(yǎng),但他感到最缺乏的是時間,他決定拼死工作。除星球探測計劃外,他還改進和發(fā)展洲際導彈,將射程增加到12000千米―14000千米。 與此同時,他還實施載人飛行計劃。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東方1”號飛船首先進入太空;1963年第一個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接著他又為載人空間站作準備,包括載人長期太空飛行、載多人飛行、多艘飛船的軌道會合和編隊飛行、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的軌道對接技術等??上茨芸吹健奥撁恕憋w船與“禮炮”號空間站對接,就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