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航天員什么時候進入空間站?在軌道艙與空間站對接后,方能進入空間站二、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的通道叫什么?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的通道叫做空間轉運倉,它是利用地面衛(wèi)星發(fā)射的方式讓
一、航天員什么時候進入空間站?
在軌道艙與空間站對接后,方能進入空間站
二、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的通道叫什么?
航天員進入空間站的通道叫做空間轉運倉,它是利用地面衛(wèi)星發(fā)射的方式讓宇航員進入指定空間站的。轉運倉和空間站相利用接口對接,這樣宇航員就可以打開閥門進入空間站內。宇航員返回的時候也采用的是這種方式。利用轉運倉就可以回到地面。
三、中國空間站為何允許國外航天員進入?
一直以來,人類都沒有停止過對太空的探索。近年來我國在航天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一個國家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航天事業(yè)也離不開國際合作。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我國敞開胸懷,邀請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加入中國空間站。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批準17個國家參與合作,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去年疫情爆發(fā)時,我國派出專家組奔赴意大利進行抗疫工作。事后,意大利民眾高喊“感謝中國”。如今,意大利率先響應我國的倡議,和我國共同建立太空艙--中意太空艙,這對于中國空間站無疑是如虎添翼。
中國空間站為何批準意大利加入?
其實,早在2017年意大利女航天員薩曼莎來我國學習交流的時候,就已經透露過中意合作的事情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中國空間站要和意大利合作?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意大利也是一個航天技術很發(fā)達的國家,如果可以技術共享,無疑是雙贏的。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航天技術在不久前的東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就曾經亮相過。在一段視頻中,43歲的法國宇航員用薩克斯演奏了一段旋律,這一幕驚艷全球。當時這位宇航員正在國際空間站工作,他身處的穹頂艙,與浩瀚的宇宙,美妙的音樂融為一體。這個擁有超大窗戶的穹頂艙,正是意大利研制的。
那么問題來了,穹頂艙是什么?
所謂穹頂艙,指的是意大利為國際空間站建造的一個觀察臺組件,它是一個可以給航天員提供直接觀察機械臂操作的地方。具體來說,它是由意大利著名的阿萊尼亞宇航公司設計并制造的。
穹頂艙高度為1.5米,直徑約2米,擁有1個天窗和6個周邊窗戶。它的所有窗戶上都擁有可以活動的遮蓋板,靈活性非常強。它不僅可以防止小流星和太空垃圾的撞擊,還可以用來遠眺地球。不過,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操控國際空間站上的加拿大臂2。
此前,我國“天和”核心艙曾經在網絡上亮相。很多人會發(fā)現,3個航天員的睡眠艙里就有3個窗戶。但是跟意大利的相比,我國的窗戶會小一些。如今我國跟意大利展開合作,未來的中國空間站應該也會用上穹頂艙這樣拉風的組件。不過,我國與意大利展開合作肯定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穹頂艙”這一獨門絕技,而是因為意大利出色的航天技術。
眾所周知,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主導的一個目前最大的空間平臺。在建設國際空間站的過程中,意大利就展現了不俗的技術實力。據悉,國際空間站有4個關鍵組成部分。其中“星辰”服務艙是俄羅斯建設的,“團結”號服務艙是美國建設的,另外兩
四、天宮空間站航天員名單?
楊利偉 1965 年生 神舟五號航天員
費俊龍 1965 年生 神舟六號航天員
聶海勝 1964 年生 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航天員
翟志剛 1966 年生 神舟七號航天員
劉伯明 1966 年生 神舟七號航天員
景海鵬 1966 年生 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一號航天員
劉旺 1969 年生 神舟九號航天員
劉洋 1978 年生 神舟九號女航天員
張曉光 1966 年生 神舟十號航天員
王亞平 1980 年生 神舟十號女航天員
陳冬 1978 年生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
五、航天員進入太空后如何生活?
6月5日,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航天員第九次太空遠征,也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
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關鍵一戰(zhàn),3名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軌期間經歷的飛行工況極為復雜。他們要將空間站由單艙組建成三艙三船構型,首次進駐問天和夢天實驗艙,首次利用氣閘艙和小臂進行出艙工作,并開展大小臂的聯合操作,同時還要完成3個實驗艙大量的科學實驗,開展科普和公益活動等。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各項任務安排得滿滿當當,面對的困難更多、挑戰(zhàn)更大,這也讓他們收獲了“勞?!背私M的稱號。
12月4日晚,他們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結束了在軌6個月的太空之旅。
其實他們的生活滿滿當當,具體都做了什么,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生活記 - 第八屆中國(國際)商業(yè)航天高峰論壇 - 商業(yè)航天高峰論壇六、航天員在空間站待兩個月,衣服會不會變臭?
2017年,退休不久的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凱利(Scott Joseph Kelly)受邀參觀了德克薩斯州哈里斯縣的一座監(jiān)獄,他從一間牢房走出來后告訴采訪的記者:“這里有一股味道,讓我仿佛回到了國際空間站——那是防腐劑、垃圾和狐臭的混合氣味”。
凱利有著一顆標志性的光頭,他四次執(zhí)行太空飛行任務,最長的一次在國際空間站里呆了340天,你可以說他是對國際空間站是最有發(fā)言權的宇航員之一。
凱利不是唯一抱怨國際空間站氣味的人,許多在太空工作了半年的宇航員都形容那個地方“像一個可怕的合租屋,很臭,很吵,很亂,沒有人能睡個好覺。但你不能離開,必須一直工作”。看起來這與監(jiān)獄并沒有什么兩樣了。
為什么會這樣?美國、俄羅斯和十幾個發(fā)達國家為了建設和維護這個太空科學圣地花掉了幾千億美元,僅美國宇航局一家每年就要往里投30~40億美元;它的總質量超過400噸,里邊除了昂貴的科學儀器外還有完善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 ;在空間站工作的全是訓練有素的宇航員、高素質且專業(yè)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什么僅僅20年時間,國際空間站就成了臟亂差的典型,成了宇航員的噩夢?
我們都知道,在400公里高的太空大氣壓幾乎為零,空間站里需要維持1個大氣壓強來保證宇航員生存,國際空間站的加壓容積達915.6立方米,與一架波音747客機相同。空間站里并不“空”,它安裝了大量的儀器設備,真正留給人活動的空間大約只有388立方米。
388立方米的空間大約相當于一套130平米的大房子,聽起來似乎很寬敞,然而對于7到9名宇航員而言卻并非如此。因為火箭發(fā)射技術的限制,空間站基本上是由幾米到十幾米長、三四米粗的艙圓柱形段拼接而成,每一個艙段都是一個狹窄的小房間,四壁全是各種包裹、嗡嗡作響的設備和凌亂的電線,你在其間穿行需要格外小心。
我們可以很舒服地窩在沙發(fā)里刷個把小時短視頻,但在太空中,十分鐘不動就可能被憋死。因為失重環(huán)境下空氣無法對流,我們呼出的氣體會聚集在身體周圍,二氧化碳越聚越多,最終導致窒息。
當然你不需要為宇航員擔心,空間站里強大的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一刻不停地抽取空氣,將二氧化碳、水和其它有害氣體過濾后再送回乘員艙里,因此在空間站里始終是有“微風”的??諝夂退翘罩凶顚氋F的東西,宇航員們會喝凈化過后的汗水和尿液,他們吸入的空氣也可能經歷過上百次循環(huán)。
國際空間站的再生生保系統(tǒng)極其昂貴,但它并不是萬能的。
在空間站的空氣中除了78%的氮氣、21%的氧氣和大約1%的二氧化碳外,還有人通過呼吸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排出的其它氣體,以及皮膚汗腺散發(fā)的臭味,脫落的皮屑與毛發(fā)等等??諝庋h(huán)系統(tǒng)通過活性炭吸附大部分灰塵和顆粒物,卻無法去除掉所有的氣味,一些臭氣長時間在空間站循環(huán)。
前文提到國際空間站加壓空間體積有915.6立方米,而人活動的空間是388立方米,因為有多達57%的空間被各種設備占據。這些設備內部空間和空隙中的空氣極少流動,為霉菌滋生創(chuàng)造了機會。
由于打掃衛(wèi)生馬虎,或者宇航員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消毒濕巾用于清潔,國際空間站里到處充斥著霉菌,新的宇航員剛進入空間站時總會被霉味困擾,但很快他們就會對氣味適應——太空失重使體液涌向頭部,宇航員鼻腔充血,于是嗅覺變得不那么靈敏起來。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宇航員在空間站里每天都要進行1~2個小時的身體鍛煉,出汗的同時,皮膚也會分泌大量皮脂和氣體物質,這些高分子物質一部分隨水蒸氣飄散到空氣中,另一部分會粘在打濕的衣服上。
向空間站輸送物資非常昂貴,每送1公斤水需要花費1公斤黃金的價錢,因此水在太空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不允許些許浪費。在駐留空間站的半年里,宇航員只能用濕巾擦拭身體,不能洗臉洗澡更不能洗衣服。他們的內褲需要穿幾天后翻一個面再穿幾天,運動服更是汗?jié)窳肆栏纱暌淮暝俅?。你能想象一個每天運動大量出汗又十幾天不換衣服的人,他身上會是什么氣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家里試試)。當衣服堆積了大量鹽分,幾個星期后硬到無法再穿時,宇航員才能將它脫下來,裝進塑料袋放進貨運飛船里,等待飛船返回大氣層時一并燒毀。
盡管宇航員們都很節(jié)約,但他們依然每天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垃圾:吃剩的食物和包裝袋、臟衣服、擦拭后的濕巾,糞便以及濃縮的尿液,這些東西都會裝進袋子里再堆到貨運飛船的角落,但貨運飛船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會離開,于是各種垃圾在袋子里發(fā)酵,惡臭的分子在空氣中擴散開來。
有朋友說,在太空中由于沒有重力,衣服不會貼在皮膚上,因此不容易臟。這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自欺欺人的說法,事實上只要你細心觀察任何一張宇航員的照片,都不難發(fā)現他們的T恤會貼著皮膚,并且汗液、皮脂、皮屑以及其它臟東西同樣會吸附在衣服上,即使它們掉落,也一樣會漂浮在空氣中,聚集在角角落落里發(fā)霉變臭。
從2000年11月第一批宇航員常駐太空算起,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了22年,盡管在此期間多次升級改造,但空間站里臟、臭和霉菌問題始終無解。好消息是它很快將服役期滿,到時候歐美宇航員就再也不需要忍受那監(jiān)獄一般的難聞氣味了。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每日郵報》:“美國宇航局宇航員斯科特凱利透露國際空間站有‘垃圾、防腐劑和狐臭’的氣味,并說這讓他想起了監(jiān)獄的味道”
《科學》:“國際空間站是潛在危險細菌的家園”
《衛(wèi)報》:“臭氣熏天、死皮細胞泛濫:國際空間站上的生活”
http://WHYY.org:“探索時空惡臭的連續(xù)體,以前沒有鼻子去過的地方”
NASA:國際空間站事實和數據
維基百科:國際空間站
七、三位航天員進入宇宙空間站給我們什么啟示?
中國航天員順利進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為國際空間之后第一個由一個國家獨立完成建造并投入使用的空間站。是中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了不起的成就,除了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透過這件事情,還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各取所需是合作的起點,實力對等才是合作的基石。中國人為什么要自己建造空間站,為什么不選擇合作建造,國際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制,沒有中國,別人不帶咱玩。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合作就一定有人愿意伸出橄欖枝,你得硬氣,有些人不要什么都想著整合資源。商業(yè)上找合作伙伴,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沒有人愿意跟你合作,除非別人另有圖謀。
合作中往往有競爭又有合作,審時度勢,進退得當。有時候別人也愿意合作,未必就能一直合作下去,俄羅斯前不久宣布將在2025年退出國際空間站合作項目,并將建造自有空間站。這種有競爭又有合作的關系里,缺心眼的不做任何防備預案是危險的,千萬小心對方的各種障眼法讓你放松警惕,與曹操煮酒論英雄嚇掉筷子那會劉備就是這么干的。中國人在造橋、造原子彈等等事件中都有這樣的情況,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聯合更多力量,但也不能過于寄希望于合作者。
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搞清楚發(fā)展哪些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能是產品,也可能是渠道、也可能是資源。微軟、蘋果等都是以產品為核心能力,淘寶是一個賦能商家的渠道之王,國字頭的企業(yè)強在資源。作為一個小創(chuàng)業(yè)公司,過去的半年里,我們在內外交困中,探尋自己的核心能力。
我們一直想從過去的團建、趣味運動會等小業(yè)務轉型,過程中發(fā)現原有的業(yè)務還法完全放棄,畢竟還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收益和現金流,不得已,只好回過頭來加強原有業(yè)務的基本能力,補充策劃執(zhí)行團隊,這也是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面臨的窘境,缺人缺錢缺資源,卻看不上當前的業(yè)務,怎么辦?
沒有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時,不要斷崖式的調整業(yè)務。冒失行事就失去了基本點,成了無源之水,很容易干涸枯萎。同時要從第二曲線的角度出發(fā),不要看著掙錢的項目就去做,還得盤點自己的團隊資源、能力,從原有的業(yè)務中去生發(fā)出新的業(yè)務。貿然上馬一個完全看上去很掙錢,但有沒有足夠經驗的項目是難于成功的。王健林做電商就是一個反面典型,而奈飛無論是租影碟、還是網絡電影、還是自己拍影視劇都是圍繞滿足客戶的同一種需求去做的。
八、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運動多久?
為了完成空間站外的維修和維護任務,航天員需要穿上艙外航天服,進行艙外活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太空行走”。
由于艙外航天服里邊攜帶的氧氣和水的數量有限,加上航天員體力精力限制,每次出艙活動的時間基本不會超過8小時。若是任務簡單,可能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并返回。但是在每次計劃內出艙前,航天員卻要為此進行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準備。
中國新艙外航天服
為什么太空行走前要準備這么久?難道是中國航天員“業(yè)務不熟練”?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出艙前需要做些什么?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太空行走的話題。
太空行走是一項復雜且危險的工作,由于近地軌道環(huán)境惡劣,不僅沒有空氣、沒有氣壓,還要在短時間里多次面對正負100多度的高低溫交替,太空中各種宇宙射線和微流星也時刻威脅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航天員出艙時需要穿上厚厚的艙外航天服。
翟志剛艙外活動
出于安全設計,航天服很笨重,里邊有氧氣和水袋,航天員可以通過頭盔里的吸管喝一點水,但沒辦法吃東西,如果任務復雜,你得餓著肚子在太空里連續(xù)干8小時。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也不能上廁所,一切都要解決在成人尿褲里,你能想象那里邊的氣味……所以太空行走一點兒也不浪漫。
對航天員的折磨早在出艙前一天就開始了,負責出艙任務的航天員要提前24小時將自己關進氣閘艙開始“閉關”,吃喝拉撒都在里邊解決(否則要全站減壓,代價很大)。之所以需要一天時間,倒不是因為穿航天服有多么復雜,也并非航天員雜七雜八的破事兒多,他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減壓。
中國航天員地面訓練
我們地球表面的大氣壓是101千帕,這個壓強通常被稱作“1個大氣壓”,空間站跟地面一樣也維持在1個大氣壓左右。但是艙外航天服里邊的空氣壓強并沒有這么高,出于多方面考慮,航天服里的壓強被限制在29.6千帕,不到海平面氣壓的30%,比珠峰頂端的氣壓(33.8千帕)還低。
從1個大氣壓突然降到三分之一壓強,人肯定是受不了的,會得減壓病,所以得慢慢來,一點一點地降壓。出艙航天員進入氣閘艙后,先關閉所有艙門,再將氣閘艙里的大氣壓力緩慢降到70.3千帕,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4小時。氣壓下降意味著人呼吸的氧氣減少,所以在減壓的同時需要適當增加氣閘艙里的氧氣供應。在這一天里,航天員可以最后調試和檢查航天服、做一些出艙任務的技術準備。
出艙前預吸純氧
到了出艙前1小時,航天員開始戴上氧氣面罩,預吸純氧,把體內的氮氣排除干凈。隨著艙內壓力的進一步降低,航天員需要在15分鐘時間里穿好航天服,并呼吸航天服里的100%濃度純氧氣。
細心的小伙伴肯定會發(fā)現一個嚴重問題:純氧有毒??!難道航天員不怕中毒?
純氧有毒是真的,航天員不怕中毒也是真的,因為純氧中毒它是有條件的——當我們吸入的氧氣分壓超過0.3巴(30千帕)時,氧氣會對細胞產生毒性。
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我們吸入氧氣的分壓為0.21巴(21千帕),如果空氣里的氧氣增加50%,我們長時間呼吸就會對身體有害。但請注意這里有一個“分壓”的概念,大氣壓強降低,空氣中氧氣比例不變的情況下,氧氣的分壓也會隨之降低,反之亦然。
出艙前準備
由于航天服里的總氣壓只有29.6千帕,即使裝的100%氧氣,它的氧氣分壓也不會超過30千帕的安全線,因此航天員連續(xù)8小時呼吸純氧也是安全的。
航天員之所以大費周章地耗費一天多時間做出艙前準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出艙之后能安全地呼吸純氧。那么呼吸普通空氣不行嗎?
我們知道艙外航天服的空間是有限的,氧氣只占空氣的21%,這意味著需要額外攜帶多4倍體積的氮氣。氮氣對人體沒有幫助,它只在標準氣壓下降低氧氣分壓,而當氣壓下降時,氮氣就變成一種有害氣體。艙外航天服里的空氣壓力不到標準氣壓的三分之一,一個重要原因是航天服的安全性——氣壓太大容易撐破;另一個原因是如果里邊的壓力太大,航天服變得很硬,航天員的活動會更困難。
俄羅斯宇航員準備出艙
現在你知道了:
航天員之所以在出艙工作前耗費24小時甚至更多時間進行準備,并不是業(yè)務不精,而是需要防止減壓病。艙外航天服里的壓力只有地面氣壓的30%,并且體積和承壓能力有限,航天員在太空行走過程中呼吸純氧,這些都需要比較長時間來適應。當然,如果是應急出艙活動,這個適應時間將會大幅度壓縮。
中國航天員檢查飛天航天服
事實上,當航天員連續(xù)工作幾個小時,餓著肚子精疲力盡地回到氣閘艙后,他們并不能馬上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因為艙內升壓也需要一段時間。當然啦,中國航天員更有福氣些,他們的航天服里準備了少量棒狀食物,餓的時候低頭用嘴一叼就能吃上。
航天員們非常辛苦,這是一個光榮和充滿挑戰(zhàn)的職業(yè)。讓我們向中國航天員致敬!#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
九、中國空間站首位女航天員?
王亞平
2013年6月11日10時,全國8萬余所中學的6000余萬名師生同時看到了這一幕。王亞平在距離地球超300公里的天宮二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太空授課,也成為了我國第一位太空教師。
王亞平,1980年1月生,1997年8月入伍,2010年5月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3年6月,她圓滿完成神舟十號飛行任務。2013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王亞平“英雄航天員”稱號。
這份榮譽的背后,是女性航天員更大的付出。王亞平的訓練內容、強度,和男航天員沒有區(qū)別。
模擬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的水下訓練,一次就是4到5小時,體重會降低一到兩公斤。采用離心機,進行8個G的超重訓練,相當于八個自己壓在身上。
面對極限挑戰(zhàn),航天員可以按下紅色按鈕停止訓練,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3年來,沒有人按下這個按鈕。
王亞平,從山東一個種櫻桃的小山村出發(fā),一步步成長起來。
十、還有航天員在空間站嗎?
有,有六名航天員。
神舟十五號成功發(fā)射入軌對接,6名航天員實現了太空會師,這一時刻中國航天已經等了30年之久。作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最后一棒同時也是中國空間站正式使用運營的第一棒,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