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中國民航前身?1953年,中國民航成立了第一個飛行大隊,這是國航飛行總隊的前身。當時只有83名飛行員,主要來自空軍和“兩航起義”人員,他們肩負著開辟國內國際航線、打破西方對
一、中國民航前身?
1953年,中國民航成立了第一個飛行大隊,這是國航飛行總隊的前身。當時只有83名飛行員,主要來自空軍和“兩航起義”人員,他們肩負著開辟國內國際航線、打破西方對我國對外航空交通封鎖、助力新中國外交“走出去”的重要使命。
1965年5月24日,中國民航總局第一任飛行大隊隊長張瑞藹接到命令:迅速準備伊爾18型專機,執(zhí)行周恩來總理率政府代表團訪問坦桑尼亞的專機任務。面對沒有先例可循的飛行,唯一的方法只有試航,毫無捷徑。
伊爾18的飛行高度極限為9000米,但出訪必須飛越昆侖山等雪山,基本高度7000多米以上,一切都要在試航中總結出最佳方案。1965年5月28日,《進出港人員日記》記下了這樣的內容:出港,試飛,伊爾18,張瑞藹、劉崇福、徐柏齡…由于時間緊迫,他們只能模仿氣候、地理確定航線,試航成功了。
1965年6月3日,真正的遠航即將開始,《進出港人員日記》再次記錄了同樣的出港機組信息,唯一不同的是航線,一個個國家的名字就是一次次的考驗。
“導航臺沒有訊號,跑道燈也全滅了”,領航員的聲音有些顫抖,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機場突然停電,黃昏中最后一絲光線也即將隱去。張瑞藹的血液一下子沖上了頭頂,復飛?油料不足;降落?看不清跑道。“降落!”時間緊迫,容不得半點猶豫,伊爾18飛機穩(wěn)穩(wěn)地降落在跑道上。
1965年6月11日,伊爾18從非洲遠航歸來,這是新中國民航第一次最遠的國際遠航任務,歷時14天,飛行44361千米。如今,新中國民航航空運輸周轉量位居世界第二,航線覆蓋六大洲,從最初不到20條發(fā)展到今天5000多條航線,中航載著五星紅旗飛向世界的每一片天空。
二、中國民航大學由來?
中國民用航空學院是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直屬的一所以培養(yǎng)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主的普通高等學校。學院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軍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學校。1958年12月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高級航空學校,1963年6月列入普通高校序列,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機械專科學校。1981年8月10日,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學院。
三、中國民航起步時間?
首先,我國的民航起步于1950年,當時中國民航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其次,中國民航真正大發(fā)展代表時期,是分別成立于1988年、1988年和1995年的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和中國南航,是我們繞不開的民航“三巨頭”。有數據統(tǒng)計,當時在國內坐飛機時,每3張票就有2張來自這三家航空公司
四、中國民航大學格言?
中國民航大學校訓:明德至善、弘毅興邦。
學校聘請5次諾貝爾化學獎提名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舍費爾教授為學校榮譽教授,聘請法國飛機發(fā)動機專家Jacques Renvier為學校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受聘為學校藍天學者講座教授。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圖書館有科技圖書館(明德館)和社科圖書館(老館)兩個館舍,館藏紙質圖書208.5萬冊,電子圖書375萬冊,數據庫96個;與國際航空制造企業(yè)合作共建了空客、波音、賽峰資料室,開通了波音在線、空客在線網站,可直接訪問中國以外的相關技術資料。
五、中國民航大學宗旨?
中國民航大學 / 校訓:篤學精博、嚴謹創(chuàng)新
中國民航大學(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國民用航空局直屬的一所以培養(yǎng)民航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主的高等學府,是中國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高校、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高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
六、中國民航大學口號?
“回答中國民航大學口號是我們是什么學院?
乘務學院!
乘務學院是什么?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是什么?
是團結!”
舞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飛行技術學院情景喜劇《驚魂航班》,演繹了一個險象環(huán)生卻又幽默風趣的驚魂航班,讓北活報告廳充滿了歡聲笑語。
七、中國民航發(fā)展概況?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yè)發(fā)展的新篇章。
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fā)展歷程。
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yè)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民航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干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yè)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中國民航發(fā)展至今主要歷經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
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并率領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
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chuàng)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58年2月27日,國務院通知:中國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劃歸交通部領導。
1958年3月19日,國務院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5次會議批準國務院將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為交通部的部屬局。
1960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編制委員會討論原則通過,決定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 。
為部屬一級管理全國民用航空事業(yè)的綜合性總局,負責經營管理運輸航空和專業(yè)航空,直接領導地區(qū)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決定民航局名稱改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決定將民用航空總局由交通部屬改為國務院直屬局,其業(yè)務工作、黨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歸空軍負責管理。
這一時期,民航由于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fā)展受政治、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3億噸公里。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 要企業(yè)化”。同年3月5日,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于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yè)化管理。
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yè)務的全國性企業(yè)。
下設北京、上海、 廣州、成都、蘭州(后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qū)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制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
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yè)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征的體制改革。
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qū)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yè)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干航空公司, 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
這6個國家骨干航空公司是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 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yè)務為主并兼營航空運輸業(yè)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時,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廣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陽管理局所在地的機場部分基礎上,組建了民航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東北六個地區(qū)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云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xiàn)已遷至咸陽 ,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沈陽桃仙機場。
六個地區(qū)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區(qū)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企業(yè),領導管理各民航?。▍^(qū)、市)局和機場。
航空運輸服務保障系統(tǒng)也按專業(yè)化分工的要求相應進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級供油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專門從事航空油料供應保障業(yè)務的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該公司通過設在各機場的分支機構為 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應。
屬于這類性質的單位還有從事航空器材(飛機、發(fā)動機等)進出口業(yè)務的中國航空器材公司;從事全國計算機訂票銷售系統(tǒng)管理與開發(fā)的計算機信息中心;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運輸國際結算服務的航空結算中心;以及飛機維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屬國務院直屬機構。12月20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機構規(guī)格由副部級調整為正部級。
20多年中,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分別達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
2002年,民航行業(yè)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594萬人、貨郵運輸量202萬噸,國際排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令人矚目的民航大國。
第四階段(2002年—— ):
200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民航業(yè)再次進行重組。主要內容有:
1、航空公司與服務保障企業(yè)的聯(lián)合重組民航總局直屬航空公司及服務保障企業(yè)合并后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組成為六大集團公司,
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后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交由中央管理。
2、民航政府監(jiān)管機構改革民航總局下屬
7個地區(qū)管理局(華北地區(qū)管理局、東北地區(qū)管理局、華東地區(qū)管理局、中南地區(qū)管理局、西 南地區(qū)管理局、西北地區(qū)管理局、新疆管理局)
26個省級安全監(jiān)督管理辦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大連、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青島、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西、深圳、重慶、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對民航事務實施監(jiān)管。
3、機場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政企分開、屬地管理的原則,對90個機場進行了屬地化管理改革,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的機場下放所在?。▍^(qū)、市)管理,相關資產、負債和人員一并劃轉;
民航總局與地方政府聯(lián)合管理的民用機場和軍民合用機場,屬民航總局管理的資產、負債及相關人員一并劃轉所在省(區(qū)、市)管理。
首都機場、西藏自治 區(qū)區(qū)內的民用機場繼續(xù)由民航總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隨著甘肅機場移交地方,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全 面完成,也標志著民航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以高票首次當選該組織一類理事國。
2004年,民航行業(yè)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3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億人、貨郵運輸量273萬噸、通用航空作業(yè)7.7萬小時。
截止2004年底,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達到1200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 975條,國際航線225條,境內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不含香港、澳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為中心,以省會、旅游城市機場為樞紐,其它城市機場為支干,聯(lián)結國內127個城市,聯(lián)結38個國 家80個城市的航空運輸網絡。
民航機隊規(guī)模不斷擴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754架,其中大中型飛機680架,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
2004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230億噸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以及臺灣?。?,在國際民航組織188個締約國中名列第3位。
八、中國民航組織簡稱?
中國民用航空局(簡稱:中國民航局或民航局,英文縮寫CAAC)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管民用航空事業(yè)的由部委管理的國家局,歸交通運輸部管理。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東四西大街155號,其前身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在1987年以前曾承擔中國民航的運營職能。
九、中國民航的性質?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是主管全國民航事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原有直屬機構,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前身為中國民用航空局。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2008年3月23日,根據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以及原建設部指導城市客運的職責,并負責管理國家郵政局和新組建的中國民用航空局。
十、中國民航大學介紹?
中國民航大學是中國民用航空局直屬的一所以培養(yǎng)民航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主的高等學府。學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25日國家民用航空局第二民用航空學校。1958年12月15日,學校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高級航空學校。1963年6月21日,合并組建了中國民用航空機械??茖W校。1981年8月10日,學校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學院。2006年5月30日,學校更名為中國民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