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飛機飛行比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本文目錄一覽:
1、世界上一共舉行過多少次紙飛機大賽
2、航空模型運動的我國發(fā)展
3、中國首創(chuàng)飛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飛機飛行比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世界上一共舉行過多少次紙飛機大賽
世界紙飛機大賽,目前只辦過一次,就是今年6.22日,在英國倫敦舉辦的“首屆世界紙飛機錦標賽”
航空模型運動的我國發(fā)展
中國的航空模型運動也有較久的歷史。1920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桂銘新研究制造的航空模型,在美國航空協(xié)會舉辦的一次比賽中,以飛行高度 400米、留空時間68秒的成績獲得第 1名。1940 年 10月27日,香港《大公報》和其他幾個教育文化團體,在香港聯(lián)合舉辦了中國首次航模比賽。從1941年起,中國西南地區(qū)成都、重慶等地的一些航空模型愛好者,也開始進行航空模型的展覽、表演和比賽。1947年,在南京小營廣場舉行過有南京、上海、香港、重慶、廣州、北京、長春、沈陽、漢口、蘭州等城市參加的航空模型比賽。1948年,在南京又舉行了一次航空模型比賽。
1949年以后,航空模型運動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到1956年, 開展活動的城市已發(fā)展到近百個。 有29個省、市、自治區(qū)建立了地方航空模型俱樂部,負責指導本省、市、自治區(qū)的航模運動。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后改稱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xié)會)先后舉辦了 7期全國性的航空模型專職干部和教練員訓練班。還有計劃地組織生產(chǎn)了各種型號、規(guī)格的航空模型發(fā)動機、木片、木條及遙控設備等專用器材,出版了20多種航模書籍。
從1956年起,中國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的比賽,項目逐漸增加,運動成績不斷提高。1959年4月6日,王塨以22′27″的成績首次打破了活塞式發(fā)動機模型直升機留空時間的世界紀錄。在1959年舉行的第1屆全國運動會上,線操縱圓周競速的成績達到了241.6公里/小時,超過了當時世界冠軍美國選手創(chuàng)造的 227公里/小時的成績。1959~1980年,中國先后有郭浩洲、陶考德、江育林、甘彥龍、何偉雄、曠天金、尹承伯、薛民獻、王永利、董大為、戚德星、陶德榮、陳志健、葉家錠、俞宜震、余灼志、李育廉、李德泉、楊洪杰、洪偉、董志斌、張家鼎、高勤飛、王塨、張涪生、孫景橋、敖維馴、崔仁智、劉立天、陳壽祥、王永熙、趙嘉禎、黃永良、劉嘉軍、朱傳高、孫毅、胡正中、陳太平、郇心禎、沈卜洲、朱耀周等41人38次打破了世界紀錄。直到1980年底還保持6項世界紀錄。
1956年 5月,中國航模隊首次參加在匈牙利舉行的航空模型比賽,獲牽引模型滑翔機和活塞發(fā)動機模型飛機的第3名。1958年6月,中國航模隊再次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航空模型比賽,獲活塞發(fā)動機模型飛機第 2名,牽引模型滑翔機第 3名。1979年10月中國派隊首次參加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塔夫特舉行的世界自由飛行航空模型錦標賽,獲得F1C-活塞發(fā)動機模型飛機個人第 6名。1980年 7月中國派隊參加了在波蘭琴斯托霍瓦舉行的世界線操縱航模錦標賽,在有26個國家68名選手參加的F2B-線操縱特技模型飛機比賽中,中國隊獲得團體總分第5名。1980年 9月,在太原舉行了中國、 日本、泰國航空模型友誼賽,中國隊獲 2項團體優(yōu)勝和 1項個人冠軍。1981年8月中國航模隊第2次參加在西班牙布爾戈斯舉行的世界自由飛行航空模型錦標賽。在31個國家247名運動員參加的這次比賽中,中國隊獲得F1B-橡筋模型飛機和F1C-活塞發(fā)動機模型飛機兩個項目的團體亞軍和活塞發(fā)動機模型飛機項目的個人第 3名。F1A-牽引模型滑翔機在這次比賽中,團體成績也進入了前 8名。
中國航空模型運動的全國性組織是中國航空運動協(xié)會所管轄的中國航空模型協(xié)會,設有教練、裁判和設備器材等委員會。中國航空模型運動的技術研究、指導和推廣普及等項工作,由各級軍事體育學校、航模運動學校、航空運動學校和航模指導站等機構(gòu)實施。此外,屬于教育和科學普及協(xié)會系統(tǒng)領導的少年宮、少年之家、科技指導站等組織也擔負著上述任務。
中國首創(chuàng)飛行大家是誰?
提起飛機的發(fā)明者和制造者,許多人都知道美國的萊特兄弟。殊不知,一位與萊特兄弟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利堅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制造和駕駛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架飛機,他就是馮如。他的成功僅比萊特兄弟晚5年。
1883年,馮如出生于廣東省恩平縣。1894年,馮如隨舅舅踏上了通往美國的航程,不久即到達美國的西部城市舊金山,開始了新的生活。6年以后,馮如轉(zhuǎn)往紐約,在那里攻讀機器制造專業(yè)。他學習非常刻苦,為探討一個問題,經(jīng)常研究到深夜。5年過去了,馮如掌握了廣博的機械制造知識,他通曉36種機器,還發(fā)明制造出了抽水機和打樁機,他設計制造的無線電收發(fā)報機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戶的歡迎。馮如當時已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機器制造家。
正當馮如潛心研究和制造機械的同時,傳來了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我國旅順口、大連和中東鐵路的消息。
1904年,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在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zhàn)爭。在美國的調(diào)停下,1905年9月兩國訂立了《樸次茅斯和約》,和約竟規(guī)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zhuǎn)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面對這一切,腐敗的清政府卻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認。馮如為祖國的不幸而感到痛心,發(fā)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起初,他想制造一艘軍艦獻給祖國,以加強中國的海防力量。當時,由于萊特兄弟發(fā)明了飛機,在國際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各國紛紛研制飛機、飛艇、航空武器,作為當時國防的先進裝備。馮如想,制造一艘軍艦,要耗費數(shù)百萬金錢,不如造數(shù)百架飛機,價廉省工,用處更大。主意拿定以后,他對他的助手們說:“現(xiàn)在是競爭激烈的時代,飛機已經(jīng)成為軍事上不可缺少的裝備,如果我們能夠制造出千百萬架飛機,分別駐守在中國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國的國防強大起來,外國列強再也不敢欺負我們!”當有人對是否有能力研制飛機提出疑問的時候,馮如堅定地說:“我發(fā)誓要用畢生的精力為國家研制成飛機。茍無成,毋寧死!”
馮如湊集資金1000多美元,辦起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飛機制造公司。1907年9月,馮如和他的助手,愛國華僑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侖地區(qū)租了一間廠房,開始了研制工作。當時萊特兄弟的飛機剛剛起飛沒有多久,為了保持壟斷地位,他們把所有資料全部封鎖起來。馮如他們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氣動力學的知識,白手起家繪制設計圖紙。他們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干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難關。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飛機終于制作出來了。
1908年4月,馮如在奧克蘭市的麥園進行試飛,他的朋友們?yōu)榱税踩鹨?,勸他換一個人試飛。馮如婉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他對朋友們說:“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國的飛機能夠飛上天,死也值得!”馮如揮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飛機。隨著轟轟的馬達聲,飛機離開了地面。當升至數(shù)丈高的時候,一個傾斜,飛機突然墜落在地上。圍觀的群眾呼喚著馮如的名字,向飛機跑去,萬萬沒有料到,馮如若無其事地從殘損的機翼下鉆了出來。只見他從容自若,面不改色,對走過來的助手們說:“看來我們還要再一次從頭開始?!?/p>
馮如經(jīng)過周密的計算,重新設計了零件制作圖,精心生產(chǎn)出機翼、方向舵、螺旋槳、內(nèi)燃機等部件,經(jīng)過組裝,一架全新的飛機誕生了!9月21日,馮如在哥林達市再次駕機試飛。飛機在他的操縱下,騰空而起,飛行了2600多英尺(1英尺=0.3048米)以后緩緩降落在草坪上。經(jīng)測定,馮如的飛機首飛竟達2640英尺,比萊特兄弟的首飛紀錄還要遠1788英尺。幾天后,舊金山的一家報紙發(fā)文報道了這次試飛的消息。標題是:《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飛機從設計到試航成功,僅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馮如以他卓絕的天才,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馮如的成就,極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強奴役的中國人民,使他們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力量,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孫中山先生看到馮如的成功表演時,感嘆道:“中國大有人才呀!”
1910年,馮如在美國又設計和制造了一種性能更好的飛機。這架飛機機翼長29.5英尺,翼寬4.5英尺,內(nèi)燃機30馬力,螺旋槳每分鐘轉(zhuǎn)動1200轉(zhuǎn)。當年10月,舊金山舉辦國際飛行比賽,馮如駕駛著他新設計的飛機參賽,以700多英尺的飛行高度和65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時速分別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飛行比賽的世界紀錄,榮獲優(yōu)等獎,再一次使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了西方。馮如已經(jīng)成為舉世公認的飛機設計師、制造家和飛行家。
馮如的名聲越來越大,不惜重金聘用馮如的外國公司越來越多。為了爭奪制空權,歐美各國都在積極發(fā)展航空事業(yè),他們拼命地網(wǎng)羅航空方面的專業(yè)人才。馮如一心想的是發(fā)展中國的航空事業(yè),想的是為中國多制造一些飛機,所以他斷然回絕了各國的聘請,仍然尋找機會為祖國服務。當時的清政府也在著手籌建空軍,他們托人到美國找到馮如,希望他回國做事。馮如喜出望外,當即表示同意,說:“為祖國貢獻出我微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
1911年2月,馮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攜帶著他們自制的2架飛機以及制造飛機的機器,踏上了歸國的航程。在途中,望著波濤滾滾的太平洋,馮如思緒萬千,他想起了當今世界航空事業(yè)發(fā)展迅猛異常,從第一架飛機的誕生開始,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nèi),全世界已有860多架,這些飛機絕大多數(shù)掌握在西方列強的手中,而中國卻連一架也沒有。他發(fā)誓要抱著“壯國體,挽利權”的宗旨,發(fā)展祖國的航空事業(yè),盡快使祖國富強起來。
經(jīng)過1個多月的航行,馮如一行人順利抵達香港,清政府派了“寶璧”號軍艦專程迎接,將飛機和機器安置在廣州郊外。馮如原準備在廣州郊外為國民演示飛機駕駛,但因革命黨人發(fā)動的黃花崗起義爆發(fā),此計劃未能實現(xiàn)。隨著革命高潮的即將來臨,清政府對馮如越來越不放心,他們不僅取消了飛行表演的計劃,而且還派人監(jiān)視馮如的行動。反動政府的昏庸和腐敗,使馮如非常失望,他時常仰天長嘯,深感自己生不逢時,報國無門。
正當馮如陷于極度苦悶之中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fā)了。馮如毅然參加了革命軍,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洪流中。革命軍委任馮如為陸軍飛機長,授權馮如準備組織飛行偵察隊,配合北伐軍對駐守北方的清王朝進行空襲。后來由于南北統(tǒng)一,飛行偵察隊未能組織起來。孫中山就任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以后,非常重視發(fā)展中國的航空事業(yè)。他積極籌建南京機場,并在1912年2月舉行中國第一次航空飛行演飛。在這次演習中,馮如等人駕駛的飛機由于中途發(fā)生了故障,飛行數(shù)丈后即降落,飛機也有所損壞。盡管這次演習未獲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達到了,各報相繼報道了這一消息,并在全國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因為這畢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使用自己的飛機進行的飛行演習。
1912年8月5日,經(jīng)民國臨時政府批準,馮如在廣州郊區(qū)作第二次飛行表演。中午11點左右,馮如健步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他簡單地介紹了飛機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飛機,為觀眾作飛行表演。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飛機升上了高空。馮如駕駛著自己制造的雄鷹在藍天上飛翔。飛機像一只矯健的銀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臺上歡聲雷動,鼓樂齊鳴。飛機的空中技巧表演結(jié)束后,馮如準備著陸。突然,他望見遠遠的跑道上有兩個兒童在戲鬧,不幸的事件即將發(fā)生。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緊急時刻,馮如猛拉操縱桿,腳踩加速器,飛機像一只發(fā)瘋的雄鷹,猛然沖上天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避免了。但是,由于馮如用力過猛,飛機失去了平衡,在抖動中,部分零件損壞,飛機突然墜落在草地上。周圍的觀眾像潮水一般向著馮如擁來。當他們把馮如從飛機的殘骸中救出來的時候,馮如的頭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傷。觀眾噙著淚水把馮如送到了醫(yī)院,經(jīng)搶救無效去世,年僅29歲。
9月24日,廣州各界人民在馮如飛機墜落的地方舉行了追悼會。遵照馮如的遺愿,他的遺體安葬在廣州東郊白云山下黃花崗烈士墓的左側(cè),并立碑紀念,尊其為“中國首創(chuàng)飛行大家”。
知識點
多鏡面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太大或稍有變形,就無法跟蹤在夜空中移動的星星的軌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運用現(xiàn)代電子和光學技術,把較小的望遠鏡成群地組合起來。這就是多鏡面天文望遠鏡。 來自天體的光能被聚集多少,是與鏡片面積成正比的。采用多鏡面天文望遠鏡既減輕了重量,又增大了面積,制作費用也少得多,效果也優(yōu)于其他望遠鏡。多鏡面天文望遠鏡開辟了使用巨大天文望遠鏡的新時代。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他的關于使用液體燃料作為火箭推進劑的理論之前,幾乎所有關于未來火箭的設想,都是建立在以固體火藥作為火箭燃料的理論基礎上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液體燃料的可能性,這使火箭研究者們眼前一亮。從此火箭研究走出了單純使用固體燃料的死胡同。
其實,齊奧爾科夫斯基對現(xiàn)代火箭領域的貢獻還遠遠不止這些。
齊奧爾科夫斯基于1857年生于俄羅斯。幼年時期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并沒有受到命運女神的青睞,相反,他在童年就承受了許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折磨。在齊奧爾科夫斯基9歲那年,他染上了急性傳染病——猩紅熱。由于當時醫(yī)療條件不好,雖然他僥幸逃脫了死神的魔掌,但卻留下了終身不能痊愈的后遺癥:雙耳近乎于失聰,只能靠助聽器生活。然而,也許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困難的環(huán)境往往成就了天才。命運并沒有使齊奧爾科夫斯基屈服,相反卻激發(fā)起他與之抗爭的雄心。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疾病使他幾乎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初等教育,于是他就在家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各科課程。他從小就喜歡觀察那無邊無際的星空,幻想有一天也能在神秘的宇宙中遨游。于是在16歲那年,他踏上了去莫斯科求學的道路,希望能在大學課堂中充實自己。然而,莫斯科的大學同樣以他的耳朵不能正常聽課為由,拒絕了他的入學申請。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完全憑自學學完了高等數(shù)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等幾乎所有的大學課程,這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迫于生活的壓力,齊奧爾科夫斯基幾年后從莫斯科返回家鄉(xiāng),在鄉(xiāng)村學校里拿起了教鞭,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他在課堂上善于啟發(fā)大家的思維,并領導孩子們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航空小實驗;而在課下,他也從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妻子和家人在這方面給予他莫大的理解和支持,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來供他購買書籍和器材用于研究。
1883年,年僅26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發(fā)表了他在航天方面的第一篇科學論文《外層空間》。他提出要想走向宇宙,必須依靠噴氣裝置的力量,并進而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宇宙飛船的草圖。在描述飛船依靠的動力時,他形象地將宇宙飛船比作成一個充滿高壓氣體的大桶,人們只要擰開這個大桶后部的旋鈕,使高壓氣體不斷跑出,那么氣體產(chǎn)生的反推力就能推動這個大桶前進。 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發(fā)表了他最著名的論文《利用火箭儀器研究宇宙空間》。在這篇重要的文獻中,齊奧爾科夫斯基不但明確指出火箭是讓人類走出地球進而征服宇宙的得力助手,而且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未來火箭應采用液體燃料的這一劃時代的論點,為火箭日后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齊奧爾科夫斯基認為固體燃料的一個致命弱點是反應不容易受到控制,而使用液體燃料可以讓這個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于是他提出了一套使用液體燃料和氧化劑的方法。他認為就像在汽車上安裝油門一樣,只需在火箭的燃料儲藏室安一個閥門和一個泵,通過這個閥門來控制流進燃燒室的燃料的流量,就能達到控制反應速度的目的。而且這種方法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可以隨時中止反應,也可以隨時重新點火。此外他還推導出了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人們稱之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人們對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論點先是大為驚詫,繼而感到由衷的敬佩。日后火箭發(fā)展的進程證明了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個論點的正確性。
除了上述成就以外,齊奧爾科夫斯基還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于1891年設計、制造成功了俄國第一個實驗風洞(一種測驗在各種實驗條件下的氣動力學參數(shù)的儀器),并用它做了空氣阻力實驗。此外,齊奧爾科夫斯基在業(yè)余時間還是一名科幻小說作家,他曾寫過一本名為《在地球之外》的小說,描寫了一些人乘坐飛船,在太空里生活的故事。其中一些細節(jié),比如人在太空中處于失重狀態(tài)等,都被后來的實際宇宙飛行所驗證。
齊奧爾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躺在搖籃里,而會不斷地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首先,他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之后,便去征服整個太陽系空間?!敝钡浇裉欤@句話仍在激勵人們向宇宙里的未知領域勇敢地邁進。
知識點
液體推進劑
1898年,俄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液體推進劑用于航空的理論。1926年,戈達德發(fā)射第一個液體火箭,使用液氧和煤油二元推進劑。50年代,前蘇聯(lián)發(fā)射第一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使用的就是液氧和煤油。
液體推進劑大體可分為單元和二元兩類。單元推進劑可以是一種液體物質(zhì),也可以是一種互相溶解的多成分液體混合物,常用的有硝酸酯化合物等。二元推進劑包括液體氧化劑和液體可燃物。常用的氧化劑有硝酸、液氧等;可燃物有偏二甲肼、液氫等。燃燒時將兩種液體分別注入火箭發(fā)動機的燃燒室中。
與固體推進劑相比,液體推進劑的能量高,發(fā)動機可重復使用,成本低廉,性能容易調(diào)節(jié),精度高。缺點是設備復雜。因此,世界各國近地軌道衛(wèi)星、通信衛(wèi)星、偵察衛(wèi)星、星際探測器和星際飛船等大推力運載火箭,都以使用液體推進劑為主。
中國有私人飛機比賽嗎
中國有私人飛機比賽,私人飛機比賽由國家體育總局航管中心、中國航空運動協(xié)會主辦,新昌縣人民政府、萬豐航空工業(yè)有限公司承辦,有愛好飛機駕駛的駕駛?cè)藛T和從業(yè)飛機駕駛的人員都可以報名參賽。
關于《飛機飛行比賽》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