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飛行控制系統(tǒng)題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本文目錄一覽:
1、飛機如何起飛:飛機的動力原理和升力原理
2、有關飛機的資料
3、飛機操作系統(tǒng)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飛行控制系統(tǒng)題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飛機如何起飛:飛機的動力原理和升力原理
1、起飛:
飛機起飛靠的是與空氣的相對運動產生的升力,升力的大小取決于飛機與空氣的相對速度,而不是飛機與地面的相對速度。如果在逆風下起飛,飛機滑跑速度與風速的方向相反,飛機與空氣的相對速度等于二者之和。此時,飛機只需較小的滑跑速度就可以獲得離地所需的升力。
所以,與在無風下起飛相比,逆風起飛所需滑跑的距離會更短。相反,如果在順風下起飛,飛機要達到較大的滑行速度才能獲得離地所需的升力,滑跑距離相對要長一些。
2、動力原理:
飛機動力裝置是用來產生拉力(螺旋槳飛機)或推力(噴氣式飛機),使飛機前進的裝置。采用推力矢量的動力裝置,還可用來進行機動飛行?,F代的軍用飛機多數為噴氣式飛機。 噴氣式飛機的動力裝置主要分為渦輪噴氣發(fā)動機和渦輪風扇發(fā)動機兩類。
3、升力原理:
飛機的機翼橫截面一般前端圓鈍、后端尖銳,上表面拱起、下表面較平。當等質量空氣同時通過機翼上表面和下表面時,會在機翼上下方形成不同流速。
空氣通過機翼上表面時流速大,壓強較小;通過下表面時流速較小,壓強大,因而此時飛機會有一個向上的合力,即向上的升力,由于升力的存在,使得飛機可以離開地面,在空中飛行。飛機飛行速度越快、機翼面積越大,所產生的升力就越大。
擴展資料:
飛機的結構
1、機身主要用來裝載人員、貨物、燃油、武器和機載設備,并通過它將機翼、尾翼、起落架等部件連成一個整體。在輕型飛機和殲擊機、強擊機上,還常將發(fā)動機裝在機身內。
2、機翼是飛機上用來產生升力的主要部件,一般分為左右兩個翼面。
3、尾翼分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兩部分。
4、起落裝置的功用是使飛機在地面或水面進行起飛、著陸、滑行和停放。著陸時還通過起落裝置吸收撞擊能量,改善著陸性能。
5、飛機操縱系統(tǒng)是指從座艙中飛行員駕駛桿(盤)到水平尾翼、副翼、方向舵等操縱面,用來傳遞飛行員操縱指令,改變飛行狀態(tài)的整個系統(tǒng)。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飛機
有關飛機的資料
電子戰(zhàn)飛機】
用以對敵方雷達、無線電通信設備和電子制導系統(tǒng)實施偵察、干擾和襲擊的飛機的總稱。包括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干擾飛機和反雷達飛機。用攜帶電子干擾設備對雷達和通信系統(tǒng)進行干擾的軍用飛機。它的任務是使敵方空防體系失效,掩護已方飛機順利執(zhí)行攻擊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地面雷達出現以后,轟炸機就已開始用拋撒金屬絲的方法迷惑對方雷達,這是一種簡單的無源干擾手段。戰(zhàn)后隨著雷達的防空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僅僅使用簡單干擾手段已不足以保護自身的安全,因而就出現了載有完善干擾設備、專門用來干擾敵方雷達和通信系統(tǒng)的飛機。大多數電子戰(zhàn)飛機都是用轟炸機和強擊機改裝而成的。電子戰(zhàn)飛機所執(zhí)行的任務分為遠距干擾和近距干擾。前者在敵方防空武器有效射程以外的空域從飛機上對敵方雷達和通信系統(tǒng)進行干擾。由于干擾距離遠、范圍廣,要求干擾設備有較大的發(fā)射功率。后者是干擾飛機與攻擊機群編隊直接飛臨目標上空,干擾敵方地區(qū)警戒雷達和炮瞄雷達,以掩護已方攻擊機群,由于離干擾對象近,效果比較好,但要求干擾機與攻擊機的性能相近。70年代以后研制的電子戰(zhàn)飛機的機載干擾設備主要由計算機控制的大功率全波段雜波干擾系統(tǒng)組成,可進行全向、半全向和定向干擾,有效干擾功率近1兆瓦。在戰(zhàn)斗中當警戒設備感受到雷達信號后,經計算機處理,及時施行相應干擾。此外,飛機還可以施放金屬絲、箔片等干擾物,用以自衛(wèi)。
【反潛機】
載有搜索和攻擊潛艇用的裝備和武器的軍用飛機或其他航空器。反潛機一般具有低空性能好和續(xù)航時間長等特點,能在短時間內對寬闊水域進行反潛作戰(zhàn)。反潛機有岸基反潛飛機、艦載反潛飛機和水上反潛飛機三種。自1914年潛艇問世以來,各國相繼用飛艇和水上飛機對付潛艇。當時僅靠目視和望遠鏡搜索,對潛艇威脅不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英國開始用岸基飛機反潛,并采用原始的聲納系統(tǒng)。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美使用聲納浮標、機載雷達和探照燈搜索,用魚雷、深水炸彈和水雷攻擊潛艇,獲得較好效果。50年代以后,開始使用反潛直升機和吊放聲納系統(tǒng)。核潛艇的出現,對反潛系統(tǒ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潛機一般總重在50噸以上,可在幾百米高度上以300-400公里/時的速度進行巡邏,續(xù)航時間在10小時以上。艦載反潛機總重約20噸,以航空母艦為基地,承擔艦隊區(qū)域反潛任務,飛行速度為高亞音速。反潛直升機通常載于普通艦船上,能提高艦船自身的反潛能力。反潛水上飛機能停泊在水面上,懸放聲納,由于船身阻力大,航程短,只能在近海執(zhí)行反潛任務。現代機載搜索潛艇的設備有聲納浮標、吊放聲納、磁控儀、反潛雷達、紅外探測儀、廢氣探測儀、核心輻射探測儀、光電設備和側視雷達等。
【轟炸機】
用炸彈、魚雷或空地導彈殺傷、破壞地面和海上目標的軍用飛機。轟炸機按起飛重量、載彈量和航程不同大致分為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3類。輕型轟炸機又稱戰(zhàn)術轟炸機,起飛重量一般為20-30噸,航程可達3000公里,載彈量3-5噸,主要用于配合地面部隊,對敵方供應線、前沿陣地和各種活動目標進行戰(zhàn)術轟炸。中型轟炸機起飛重量為40-90噸,航程3000-6000公里,載彈量5-10噸。重型轟炸機又稱戰(zhàn)略轟炸機,起飛重量在100噸以上,航程7000公里以上,載彈量超過10噸。中型和重型轟炸機主要用于深入敵后,對軍事基地、交通樞紐、經濟和政治中心進行戰(zhàn)略轟炸。
轟炸機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最初由裝一臺發(fā)動機的偵察機改裝而成,只能帶少量炸彈,以后各國相繼制造多發(fā)動機的轟炸機。它們都是木質結構的雙翼機,速度、航程和載彈量都不大。炸彈多掛在機翼的下邊。機上裝有機槍,以對付敵方殲擊機的威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轟炸機的飛行速度還不到200公里/時,載彈量僅1噸左右。30年代以后,轟炸機的面貌有了巨大變化。雙翼變成了上單翼,掛在機翼下面的炸彈移機身內部/敞開的駕駛艙改成封閉的;暴露在外面的起落架在飛行中可以收入機內;功率增大的發(fā)動機外加了整流罩,加上其他一些技術措施,使轟炸機的速度提高到400公里/時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轟炸機又有新的發(fā)展。裝4臺發(fā)動機的重型轟炸機已成為各國空中戰(zhàn)略打擊力量的支柱。美國的B-29重型轟炸機可載9噸炸彈,飛行高度甚至高于當時的一些殲擊機。機上還配備了由11挺機槍組成的嚴密自衛(wèi)火力網,甚至不用殲擊機護航也能完成轟炸任務。這個時期,轟炸機上裝備了雷達轟炸瞄準具和導航設備,能在夜晚和復雜氣象條件下進行轟炸。
50年代以后,高亞音速噴氣式轟炸機開始服役。50年代末到60年代又有超音速中程戰(zhàn)略轟炸機。這個時期轟炸機在戰(zhàn)術使用上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在飛行速度、高度和載彈量方面有很大提高。美國B-52重型轟炸機裝有8臺噴氣發(fā)動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200噸,載彈量27噸,航程16000公里。
現代轟炸機的特點 現代高亞音速轟炸機多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翼,以保證飛機有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單翼布局形式可使機翼僅從機身上部穿過,這樣,在飛機重心附近的機身內可以用來放置炸彈。炸彈艙的底部有可在空中開啟的艙門。由于炸彈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彈以后,重心不會有很大變化,便于保持飛機的平衡。噴氣轟炸機載油量大,除機翼內放置部分燃油外,機身內炸彈艙的前后也對稱地布置有許多油箱。飛機上裝有完善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以保證飛機準確飛抵預定目標區(qū)域,完成轟炸任務。通常飛機上除正、副駕駛員外,還有轟炸領航員、報務員、射擊員等。為抵御敵方截擊機的攻擊,50年代以前設計的轟炸機上普遍裝有旋轉炮塔。60年代以后,由于空空導彈的發(fā)展,炮塔自衛(wèi)已失去意義?,F代轟炸機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采用隱身技術來提高自衛(wèi)能力。
現狀和趨勢 60年代以后,各種制導武器日益完善,目標的空防能力大為提高,所以戰(zhàn)術轟炸的任務更多地由殲擊轟炸機來完成。自衛(wèi)能力差的輕型轟炸機已不再發(fā)展。隨著殲擊轟炸機航程和載彈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轟炸機的任務也可由它來完成。自從出現中、遠程導彈后,戰(zhàn)略打擊力量的重點已轉移到導彈上來,戰(zhàn)略轟炸機的地位明顯下降。70年代以后,只有美、蘇兩國尚在繼續(xù)研制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如美國的B-1和蘇聯的圖26,都是變后掠翼飛機,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系統(tǒng)、地形跟蹤系統(tǒng)和電子對抗設備,攻擊武器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能在復雜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隱蔽地進行超低空突防,對目標進行遠距離攻擊。遠程超音速轟炸機易于分散隱蔽,不易受敵方核導彈摧毀,同時使用靈活,便于打擊機動目標,已成為彈道導彈的重要補充打擊力量。
【殲擊轟炸機(戰(zhàn)斗轟炸機)】
以攻擊戰(zhàn)役戰(zhàn)術縱深內的地面目標為主、投擲外掛載荷后也具備空戰(zhàn)能力的軍用飛機,又稱戰(zhàn)斗轟炸機。殲擊轟炸機除直接支援地面戰(zhàn)斗外,有時還可配合戰(zhàn)役深入敵后,對戰(zhàn)線附近重要軍事目標進行轟炸。機上裝載的主要對地攻擊武器有航空炸彈、火箭、航空機關炮和空地導彈。投擲武器多吊掛在飛機外面。外掛武器投掉后可大大提高飛機空戰(zhàn)性能。殲擊機稍加改裝或根本不改裝也可當作殲擊轟炸機使用。例如殲擊機F-4、F-16和米格23等都有殲擊轟炸機改型。這些飛機的主要任務是空戰(zhàn)格斗,但都兼顧對地攻擊的要求。一般說來,改裝的殲擊轟炸機的作戰(zhàn)半徑和載彈量有限,生存力和低空性能不及專門的殲擊轟炸機?,F代的殲擊轟炸機起飛重量可達30-40噸,最大作戰(zhàn)半徑接近2000公里,載彈6-8噸,航程和載彈量甚至與中型超音速轟炸機相近。飛機型式多為變后掠翼飛機布局,同時具備良好的高速和低速性能、高空和低空性能。飛機上裝有完善的火控和導航設備。機身和機翼下部有較多的武器吊掛支架。由于對地攻擊威力大,自衛(wèi)能力強,殲擊轟炸機已取代輕型轟炸機執(zhí)行各種戰(zhàn)術轟炸任務。
【殲擊機(戰(zhàn)斗機)】
用于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戰(zhàn)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曾廣泛稱為驅逐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zhàn),奪取空中優(yōu)勢(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zhí)行對地攻擊任務。殲擊機還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擊機。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雷達、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tǒng)的完善,專用截擊機的任務已由殲擊機完成,截擊機不再發(fā)展。
發(fā)展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飛機首先用于戰(zhàn)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隨后就出現用飛機來阻撓敵機執(zhí)行上述任務的戰(zhàn)斗行動,形成空中的對抗。開始時只是后座的射擊員用手槍、步槍和機槍在空中相互射擊。1915年德國研制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薊.I .飛機。機槍固定在機身頭部,穿越機頭的螺旋槳旋轉面射擊而子彈不會擊中旋轉槳葉。這樣,后座的射擊員被取消,駕駛飛機和射擊都由駕駛員來完成。這種飛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空戰(zhàn)的方式,提高了飛機空戰(zhàn)能力。從此確立了殲擊機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后,殲擊機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斷改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殲擊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00公里/時,升限高度達6000米,重量接近1噸,發(fā)動機功率169千瓦,飛機配備7.62毫米的機槍。當時著名的殲擊機有德國的??薉和E、英國的S.E.5和法國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達700公里/時,飛行高度達11公里,重量達6噸,所用活塞式航空發(fā)動機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則由機槍發(fā)展到20毫米的機炮和空空火箭。瞄準系統(tǒng)已有能作前置量計算的陀螺光學瞄準具。這一時期著名的殲擊機有英國的“噴火”式,美國的P-51、P-47,蘇聯的雅克3、拉5和德國的Me-109、FW-109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德國開始使用Me-262噴氣式殲擊機,最大飛行速度達960公里/時。戰(zhàn)后噴氣式殲擊機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殲擊機,飛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現了噴氣式殲擊機空戰(zhàn)的場面。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使用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飛機都采用后掠后翼布局,飛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時),飛行高度15000米,飛機重量約6號,發(fā)動機推力29420牛。機載武器已發(fā)展到20毫米以上的機炮,瞄準系統(tǒng)中裝有雷達測距器。帶加力燃燒室外的渦輪噴氣發(fā)動機便于改善飛機外形,殲擊機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后,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兩倍音速,配備武器已人機炮、火箭發(fā)展為空空導彈。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殲擊機有美國的F-104、F-4,蘇聯的米格21和法國的“幻影”3等。60年代中期,以蘇聯的米格25和美國的YF-12為代表的殲擊機的速度超過三倍音速,作戰(zhàn)高度約23000米,重量超過30噸。但是60年代后期越南戰(zhàn)爭、印巴戰(zhàn)爭和中東戰(zhàn)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制空戰(zhàn)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的。空戰(zhàn)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并重。以后,新設計的殲擊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于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tǒng)。
現代殲擊機的特點 為了獲得優(yōu)異的空中格斗能力,現代殲擊機在性能、外形、動力裝置、機載設備、武器配備和火控系統(tǒng)等方面有一些新的特點。
①性能: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機動性,在音速附近穩(wěn)定轉彎率可達18度/秒,瞬時轉彎率達75度/秒;飛機在9000米高度上,速度從馬赫數0.9增加到馬赫數1.6所需時間為50-60秒;海平面最大升率達300米/秒;靜升限18000米左右;能在低空作超時速飛行;高空最大飛行馬赫數在2左右;最小飛行速度為200公里/時;最大飛行迎角可達60°;低空作戰(zhàn)半徑約500-600公里;飛機起飛、著陸滑跑距離小于1000米;飛機最大過載可達9g。
②設計面貌:飛機在空戰(zhàn)中的推力普遍大于重力(即推重比大于1),多采用低流量比的加力渦輪風扇發(fā)動機,加力推力大,重量輕,不加力工作時耗油率小。為兼顧在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范圍內都有較小的阻力,飛機采用中等后掠角、中等展弦比并帶前緣連條的薄機翼,或是采用三角形薄弱機翼。翼型相對厚度約4%,并有隨馬赫數和迎角自動偏轉的前、后緣機動襟翼(或縫翼)。正常布局(有平尾)飛機空戰(zhàn)時機翼單位面積載荷約3000帕(300公斤力/米2);無尾布局為2000帕。殲擊機一般為單座。為擴大駕駛員視界,采用水泡形座艙,即使在地面上也能保證將駕駛員彈射到足夠的高度,大量采用整體機內部油箱載油量約占正常起飛重量的30%。飛機操縱系統(tǒng)廣泛采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的基礎上采用主動控制技術,提高飛機的作戰(zhàn)性能。
③武器和火控系統(tǒng):現代殲擊機普遍裝有口徑 20毫米以上的航空機關炮,同時攜帶多枚雷達制導的中距攔射導彈和紅外跟蹤的近距格斗導彈。也可攜帶2-3噸航空炸彈或其他對地攻擊武器。飛機上裝有用數字計算機控制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tǒng),它由有下視能力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慣性導航系統(tǒng)、大氣數據計算機等組成,可與通信導航識別綜合系統(tǒng)和電子對抗系統(tǒng)交聯。駕駛員通過平視顯示器、下視儀和多功能顯示器獲得敵我機參數的信息,控制和管理導彈、機炮、火箭和炸彈的瞄準、發(fā)射和投放?;鹂叵到y(tǒng)的操縱是安裝在駕駛桿和油門手柄上,便于駕駛員將飛機駕駛和空戰(zhàn)合為一體。由于傳遞信息的設備較多,信息量大,為減少電纜數量和信息傳遞差錯,采用多路傳輸數據總線。
④使用維護:殲擊機上各種機載設備和控制系統(tǒng)越來越復雜,維護工作量大大增加。為此,飛機表面開有大量檢查和維護用的口蓋和艙門,總面積達飛機表面積的60%。所有電子設備均采用積木式結構,有自動檢測能力,可在外場方便地更換插件?,F代殲擊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飛機平均故障間隔飛行小時已從50年代的1小時提高到3小時。每1飛行小時所需的維護工作,從50年代的30工時降低到10工時左右
【艦載機】
以航空母艦或艦船為起降基地的軍用飛機。按用途可分為艦載殲擊機、艦載強擊機、艦載反潛機、艦載偵察機和預警機等。它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艦隊護航、奪取海上或海岸制空權、制海權,攻擊敵方艦隊和陸上目標、支援登陸和抗登陸作戰(zhàn)等。初期的艦載飛機與其他飛機基本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和日、美在太平洋上的幾次海戰(zhàn)主要是由艦載飛機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超音速噴氣飛機和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出現,艦載飛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60年代美國研制的艦載戰(zhàn)斗機F-14在性能和火力上與同期的陸上戰(zhàn)斗機相近。70年代出現了艦載垂直起落殲擊-強擊機,它可以在小型航空母艦甚至一般軍艦上起落,使艦載飛機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軍艦甲板長度有限,一般艦載飛機必須借助母艦上的彈射器起飛。起飛時,飛機上的掛鉤與彈射器相連,飛機在自身發(fā)動機推力和彈射力聯合作用下,只須滑跑幾十米就能脫鉤飛離甲板。降落時,飛機尾部的著陸鉤與起落架同時放下,著陸鉤鉤住橫置于甲板上的攔阻索,而攔阻索兩端與緩沖器相連。在攔阻索的掣動作用下滑跑很短的距離就要停止。甲板末端還有備用攔阻網,防止飛機不斷晃動,艦載飛機的起落和飛行條件比陸上飛機惡劣。因此艦載飛機應有良好的起飛性能、較低的著陸速度、良好的低速操縱性。駕駛艙的視野開闊,在母艦和飛機上還裝有特殊的導航設備,便于駕駛員對準甲板跑道。為了少占甲板面積和便于在艦上機庫內存放,多數艦載飛機的機翼在停放時可以向上折疊,有的垂尾和機頭也可以折轉。此外,海水和潮濕的環(huán)境容易使飛機機體、發(fā)動機和機載設備嚴重腐蝕,飛機要有較好的防腐蝕措施。
飛機操作系統(tǒng)傳動機構的組成?
硬式機械操縱系統(tǒng)主要構件幾何參數分析
飛機機械操縱系統(tǒng)的傳動機構通常分為軟式、硬式和混合式三種。其中硬式傳動機構主要由搖臂和傳動桿等構件所組成[4]。
1、根據信號傳遞方式的不同,可將飛機飛行操縱系統(tǒng)分為哪些類型?
飛機的飛行操縱系統(tǒng),是指傳遞駕駛員或自動駕駛儀的操縱指令,驅動舵面和其他機構以控制飛機飛行姿態(tài)的系統(tǒng)。根據操縱指令來源,可分為人工操縱(又可分為主操縱系統(tǒng)和輔助操縱系統(tǒng))和自動控制系統(tǒng)(例如自動駕駛儀)。
但如果按信號的傳遞方式來分,沒查到資料,估計指的是信號的傳遞途徑。以下是自己的理解,不確定是否是對的。
按照操縱信號的傳遞方式,飛機飛行操縱系統(tǒng)可分為機械操縱系統(tǒng)、液壓操縱系統(tǒng)和電傳操縱系統(tǒng)。
機械操縱系統(tǒng)中,又分為線操縱和傳動桿操縱。
早期飛機采用的是線操縱系統(tǒng),即飛行員通過操縱桿(操縱盤)和踏板產生操縱信號,通過鋼絲繩或鋼纜、搖臂、滑輪、軸承等,把信號傳遞給各操縱面,實現對飛行姿態(tài)的控制。
后來,由于鋼線強度、彈性形變等原因,將鋼線用硬式傳動桿,由線操縱改為了傳動桿操縱,提高了操縱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這種操縱系統(tǒng)至今仍在使用。
液壓操縱系統(tǒng)是將飛行員通過操縱桿(操縱盤)和踏板產生的操縱信號,部分或全部通過液壓系統(tǒng)進行放大的傳遞,從而實現對飛機各操縱面的控制。這種操縱系統(tǒng)至今仍在使用。
電傳操縱系統(tǒng)由駕駛桿、踏板(腳蹬)、傳感器、機載計算機、執(zhí)行機構等部分組成,是把飛行員通過操縱桿(操縱盤)和踏板產生操縱信號,通過傳感器轉換為電信號,經過計算機處理后,傳遞給各操縱面的執(zhí)行機構,實現對飛行姿態(tài)的控制。目前電傳操縱系統(tǒng)已經在軍用機和民用機中廣泛使用。
這幾種操縱系統(tǒng)多合并使用,即同一架飛機上,既有機械操縱系統(tǒng),有液壓操縱系統(tǒng),也有電傳操縱系統(tǒng)。這主要是為了在一套操縱系統(tǒng)失效時,可以有替代系統(tǒng),以提高飛機的操縱性能,保證飛行安全性。
關于《飛行控制系統(tǒng)題庫》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